88读书 > 重生耽美 > 天兵在1917 > 61 老朋友来了
敌人五个师团。红军就是想全身而退也得防范敌人的反扑不是。而且这帮鬼子还表现出了很强烈地攻击性,这就让布柳赫尔更不敢轻言撤退。否则。他前脚抽脚走人。后脚敌人就大举前进。这一仗岂不是白打了?

反过来,让布柳赫尔继续进攻,再来一个歼灭战,再吃掉鬼子一个师团,说实话布柳赫尔也没把握。之前的战斗已经证明了一点——鬼子并不是纸糊的,虽然鬼子的武器装备和作战思想落后于时代。可是鬼子兵的战斗力并不弱,这群qín_shòu根本就不怕死,甚至迫不及待地想找死。而且在极其恶劣环境下的生存能力更是让人震惊。歼灭一个二流水准的23师团就花了一个月,而且那还是在绝对的兵力优势和突然袭击下取得的。

现在红军在战场上仅仅是有一定的优势而已,而且敌人的实力还增强了,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打风险很大。

像布柳赫尔这样身经百战的老将自然不会犯轻敌大意的错误,一番权衡之后,他在给军委的报告中建议道:“鉴于日军并没有接受教训,依然集中重兵试图与我军再决高下,在这种情况下按照原计划撤退已经不能实现了……我建议再从远东红旗方面军抽调一个军的兵力,再进行一次全面的进攻。彻底粉碎日军的战斗意志,才能实现军委打一仗安定边境十年的策略。”

布柳赫尔的建议摆在军委案头上时。自然又是一阵鸡飞狗跳,托派自然不想继续扩大战争规模,万一日本人依然不认输怎么办?难道把局部战争升级为全面战争?就为了区区哈拉哈河这么屁大点不毛之地?值得吗?

“这不是值得不值得的问题,而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我们决不能向侵略者示弱,面对他们的挑衅必须以铁拳和大棒回应,我们必须让其他潜在的侵略者知道,苏联红军绝不会放弃任何一寸领土!”

面对托派的和平言论,斯大林是坚决反对,差一点就给给加米涅夫当面一拳,反正看钢铁的架势,谁敢喊停他就跟谁拼命。

那么斯大林为啥这么亢奋呢?原因很简单,歼灭23师团的功绩大部分都归了罗科索夫斯基和机械化第一军,他的骑兵系忙活了半天属于为人作嫁了。这让伏罗希洛夫一帮人很不满意,生怕又一次被机械化部队骑在头上,所以他们迫切地希望也打一个漂亮的歼灭战,最好是能歼灭日军的第七师团。

为什么是第七师团呢?很简单,谁让第七师团是甲种师团,还是日本最初的七个师团之一,歼灭了这样的部队,跟歼灭二流的23师团意义完全不一样。

如果第一骑兵军能歼灭第七师团,那不就压过了机械化第一军一头,也证明未来战争依然是骑兵的天下吗?

所以不管是伏罗希洛夫还是铁木辛哥真心是不想停战的,他们还想进攻还想干一票大的。小弟有迫切地需求,当大哥的自然也要尽量满足,于是乎斯大林就发狠了。

斯大林这么一跳脚,自然给胆小如鼠的外强中干的加米涅夫吓缩了头,不过托洛茨基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继续打可以,但是继续狂攻和增兵那是不可能地。

“战斗规模不能再扩大了,我们的财政紧张,不能无节制的动用武力,布柳赫尔同志只能用现有的部队去战斗,这是没得商量的!”

对此,斯大林也没有办法,毕竟托洛茨基现在是名义上的核心,他如果咬定了不松口,大家多少要给点面子。所以布柳赫尔很快就得到了军委的指示——在立足于防守的同时,进行积极作战。

这是什么意思?是防守反击吗?不完全是,因为这个命令可以有多种解释,因为托洛茨基真实意图其实就是防守,能守住那一亩三分地,让日本人知难而退就行了。进行积极作战,这一句其实斯大林加进去的,而且他加得还很隐晦,因为如果军委的意思真是防守反击,那完全可以直接写“在立足于防守的同时进行积极反击作战”。

之所以只写什么“积极作战”其实就是打马虎眼,就是不想太过于刺激托洛茨基的神经。毕竟积极作战没有什么不对,也不能等同于还要反击。这就看前线的将领怎么理解和实施了。

布柳赫尔对于这个模棱两可的命名是比较头疼的。是打是退你军委得给我一个说法不是。积极作战到底算是个什么企图呢?对于制定全盘战役规划的人来说,这道命令很让人头疼。

可谁让这是军委的命令呢?布柳赫尔只能执行,而他执行的时候,其实就是按照防守反击的路子来的。甚至他的重点还放在了反击上,很快前一段连续作战最辛苦的第一骑兵军以及机械化第一军的坦克1师和坦克2师就被换防脱离了一线。

按照布柳赫尔的命令,这五个师开始休整和补充,准备在下一阶段的战斗中再次充当尖刀的作用。到了六月中旬,红军在战场上的布置就变成了82步兵师位于左翼。摩1师和57步兵师居中,外蒙古骑兵6师和8师位于右翼,而二线负责支援的就是伞兵第一旅。在他们的对面,日军最右翼是第八师团,中央是第九、第十九师团以及战车第二、第三联队,左翼则是第七师团和战车第一联队。

新一轮的攻势将由日本人首先展开,第九、第十九师团伙同战车第二、第三联队从战场的最中央向红军摩1师和57步兵师发起了猛烈地攻势!

在战斗爆发的同时,李晓峰在莫斯科的办公室里迎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第一位自然是


状态提示:61 老朋友来了--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