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 > 虐心耽美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 第 8 部分

一年以后,这一音乐动机在他第135曲,也就是他最后一部四重奏的第四乐章里,作为

基本动机重现了。那时候,贝多芬已经忘记了德氏的钱,“非如此不可”取得了较之从前庄

严得多的情调,象是从命运的喉头直接吐出来的指令。用康德的话来说,连“早上好”一词

用适当的声音读出来,也能成为某种形而上命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德文是一种语词凝重的语

言。“非如此不可”不再是一句戏谑,它已成为“derhluss”(艰难或

沉重的决心)。

贝多芬把琐屑的灵感变成了严肃的四重奏,把一句戏谑变成了形而上的真理。一个轻松

的有趣传说变成了沉重,或者按巴门尼德的说法,积极变成了消极。然而,相当奇怪,这种

变化并不使我们谅讶。换一个角度看,如果贝多芬把他那四重奏的严肃变成关于德氏债款那

无聊玩笑般的四声二部轮唱曲,我们倒会感到震惊。假如他这样做了,那么他的做法例与巴

门尼德的精神相吻合,使重变成了轻,也就是,消极变成了积极!开始(作为一支未完成的

短曲),他的曲子触及伟大的形而上真理,而最后(作为一首成功的杰作),却落入最琐屑的

戏言?但我们再也不知道怎样象巴门尼德那样去思考了。

我感到,那严厉、庄重、咄咄人的“非如此不可”,长期以来一直使托马斯暗暗恼

火。他怀有一种深切的yù_wàng,去追寻巴门尼德的精神,要把重变成轻。记得他生活的那一

刻,他与第一个妻子以及儿子完全决裂,也领受了父母对他的决裂,他得到了解脱。在整个

事情的最深层,他除了反抗自称为他沉重责任的东西,除了抵制他的“非如此不可”,除了

由此而产生的躁动、匆忙和不甚理智的举动,还能有什么呢?

当然,那是一种外在的“非如此不可!”是社会习俗留给他的。而他热爱医学的那个

“非如此不可”,则是内在的。他经历的磨难如此之多,内在的使命感越是强烈,导致反叛

的诱惑也就越多。

当一个医生,就意昧着解剖事物的表层,看看里面隐藏着什么。也许使托马斯离开外科

道路的,正是一种yù_wàng,他想去探询“非如此不可”的另一面藏着些什么。换句话说,现在

他想知道当一个人抛弃了他原先视为使命的东西时,他的生活里还将留下一些什么,

这一天,他去报到。一位好脾气的女人,主管着布拉格全城的商店玻璃清洗和陈设事

宜。从他们见面起,他就面临着自己选择所带来的后果,各种具体而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他进入一种震惊状态,新工作开始的几天,都一直被这种震掠所缠绕。但一旦克服了新生活

中令人震惊的陌生感(大约有一周之久),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简直在享受一个长长的假日。

他于活可以无所用心,自得其乐。现在,他明白了人们(他通常可怜的人们)的快乐,全

在于他们接受一项工作时没有那种内在的“非如此不可”的强迫感,每天晚上一旦回家,就

把工作忘得干干净净。他第一次体会到其乐融融的无所谓,而不象从前,无论何时只要手术

台上出了问题,他就沮丧、失眠,甚至失去对女人的兴趣。他职业中的“非如此不可”,一

直象一个吸血鬼吸吮着他的鲜血。

现在,他拿着刷子和长竿,在布拉格大街上逛荡,感到自己年轻了十岁。卖货的姑娘叫

他“大夫”(布拉格的任何消息都不翼而飞,比以前更甚),向他请教有关她们感冒、背痛、

经期不正常的问题。看着他往玻璃上浇水,把刷子绑在长竿的一端,开始洗起来,她们似乎

有些不好意思。只要她们有机会摆脱开顾客,就一定会从他手里夺过长竿,帮他去洗。

托马斯主要是为大商店干活,也被头头遣派去为一些私人客户服务。此时的人们,还在

以群情振奋的一致团结,来反抗对捷克知识分子的大规模迫害。托马斯以前的病人一旦发现

他正在靠洗窗子为生,往往就打电话点名把他请去,然后用香槟或一种叫斯利沃维兹的酒款

待他,给他签一张十三个橱窗的工单,与他叙谈两小时,不时为他的健康干杯。托马斯于是

就能以极好的心情朝下一家客户或另一家商店走去。也正是在这个时刻,占领军军官的家属

一批批在这片土地上四处定居,警务人员代替了被撤职的播音员从收音机里播出不祥的报

道,而托马斯在布拉格大街上晕晕乎乎地前行,从一个酒杯走向另一个酒杯,如同参加一个

又一个酒会。这是他伟大的节日。

他又回到了单身汉的日子。特丽莎在他的生活中突然不存在了,唯一能与她见面的时间

就是半夜她从酒吧回来之后,当时他迷迷糊蝴半睡半醒,或者是早晨,轮到她迷迷糊糊半睡

半醒,他却要急着去上班。每个工作日,他都有属于自己的十六个小时,一块没有料想到的

自由天地。从他少年时开始,这种自由天地就意昧着女人。

9

朋友曾问他这一辈子搞过多少女人,他尽量回避这个问题,被进一步追,就说:“好

啦,两百个左右吧。”朋友


状态提示:第 8 部分--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