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 > 虐心耽美 > 经伦论 > 第八章、两个半人的哲学
人孔子生活的年代正处在春秋战国的动荡时期,这时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正是战争连绵,社会长期分裂的时期,分久思合,人们急需要一种集权思想体系的产生,孔子的思想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所以儒家的中心思想就是维护政治的集中权利,维系政治的集权压制,维持政治的绝对统治。

孔子改良了《易经》中的阴阳论,完善了中庸论,修订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奠定了万世师表儒教至尊的地位。

儒家思想认为世界起始于一,分裂于二,合同产生三,一切事物遵循天地规则,下必须遵从于上,臣必须遵命于君,子必须从命于父,妻必须听命于夫。儒家认为这是恒古不变的道理,人人必须遵从,遵照而行。这种教条主义思想割裂了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人性与天理的辨证与统一的哲学概念,给政治套上紧箍咒,以至于汉代后期的封建王朝被这个紧箍圈箍得死去活来,更迭不断。

所以儒家思想自汉代登上政治舞台之后,形势上越来越固定化,思想上越来越固步自封,发展到宋代,经过朱熹的改良就更加僵化了,到朱元璋之后就完全是反动的形式强权政治加封建礼教思想了。这种思想与朱元璋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有关。

这一切发生的根源在于中国《易经》的理论框架存在根源性的问题。

明朝产生在汉民族反击外族统治与民族内部斗争之中,对于异族人的统治以及民族内部斗争汉族人很自醒,很明白,明白到必须找到一套完整的统治手段,把政治设置在一个直线前行的轨道上,不受任何力量的左右,以期外部永远不再受外族侵夺,内部永远不受本民族政治斗争的伤害。

这种思想促使朱家皇帝们不断完善政治上的一种定制形式,把政治制度固态化的设置在一个轨道上,一切都有既定的定制,有固定的礼仪,固定的法度,以客观现实来驾驭人性的主观意识,以期达到预定的目标。以至于明后期的皇帝年龄越来越小,越来越脱离皇帝职责,甚至出现木匠皇帝,做着木匠活照样不误当皇帝。可见封建王朝强权政治形式到什么地步,封建王族与仕绅们顽固的固守八股教义,把中国封建王朝推上了极端,高悬于悬崖绝壁,绝壁筑楼,严重脱离下层民众,最终导致灭亡。

时至今日,中国高等学府的一些学者仍在为儒家学说唱赞歌,唱挽歌,试图复辟儒家思想,诸不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思想意识普遍在提高,人人都能看清什么是民主,什么强权。

孔子是中国传统理学的奠基人,孔子定义了“仁、义、礼”的定义范围,把中国理学定义在“天定人为”上,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上,奠基了中国古代唯物论的思想基础。“智”是孟子补充的,“信”是汉代董仲舒添加的。

孔子的思想很明确,就是以“仁”字为核心,启动“天人合一”的世界,在“二人”的基础上进行君臣,夫妻,父子,阴阳的合同滚动式发展,既而产生顺理成章的事态,以“顺”维“义”维护天理,以天为上,以人为下,顺其自然。一切都是天意,人只是顺应而为而已。

天定义顺,“礼”在人为,所以儒家根据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礼仪标准,上至皇权,下至民众都对应设立了统一的礼仪。

孔子的理学观点来源于《易经》,《易经》是通过二进制数原理换算事物发展进程中的规律性,通过规律性来找到事物进程中的峰值点与扭曲点,既而推论出最好的结果,与最坏的结局,《易经》是通过客观的物质存在来推测主观的心理预期的学问,这就是易经的根源性所在。

所以孔子的思想根源在于把客观存在放在主观意识之上,把天命论放在第一性,认为人只有顺应天理,才能达到“仁义礼”的境界,人只是顺从的第二性。

孟子与柏拉图一样认为人应该受到教育,“有教无类”,在男女爱情上主张“食色性也。”他为中国古代的教育奠定了“学而优则仕”的基调,也为古代中国人的**观奠定了基调,所以是半个圣人。

朱熹的思想是近现代中国人的思想基础,这个人把中国古代理学给拍死在沙滩上了。

朱熹的“理气论”更是现代唯物论的雏形,与现代唯物论一脉相承,“理气论”的核心内容就是理在先,事物发展的“理”是事先存在规律性的,理就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气在后,气是事物进展变化的动力,有气理才会变,理在先,气在后,又互斥互生,互为作用着滚动发展,万物之理归于一,以如“太极”,阴阳合同,转动发展。

朱熹的理论问题就出在这里了,他的哲学观有些既不完全是唯物论的观点,有些也不完全是唯心论的思想,而介于两者其间,他的思想形成后成为宋明清三朝的官方思想,上层建筑,引导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路线近六七百年,最终把封建王朝推上断头台。

朱熹的理学思想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朱熹的理学病根出在“格物致知”上,“格物致知”的具体内容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这个道理一看就知道是二元论的理论框架,与朴素唯物论者是一脉相传的,具有高度的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

那么为什么他却把中国封建理学推上了断头台呢?

道理非常简单,缺乏人


状态提示:第八章、两个半人的哲学--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