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了盛唐诗人特有的胸襟气质,表达了「居安思危、防险戒逸」的严肃

思想,乃为本诗的主旨。此外,还有罗伏龙的《〈蜀道难〉主题新探》(《广西

大学学报》一九八六年第二期)、王启兴《〈蜀道难〉新笺商兑》(《天府新论

》一九八七年第五期)、王辉斌《〈蜀道难〉探索》(《李白研究论丛》一九八

七年巴蜀书社版)、刘友竹《〈蜀道难〉新议》(同前)、王定超《〈蜀道难〉

别论》(同前)、郑临川《李白〈蜀道难〉新解》(同前)、朱金城、朱易安《

从李白〈蜀道难〉看诗的兴寄》(同前)和王运熙、杨明的《关于李白〈蜀道难

〉、〈将进酒〉、〈梁甫吟〉、〈远别离〉的写作年代》(同前)等等。锺文的

《对〈蜀道难〉主题的不同见解》(《语文导报》一九八五年第一○期),对近

几年的讨论作了综述报导,归纳为四种观点:(一)《蜀道难》寄托着对仕途坎

坷的感慨。(二)《蜀道难》是对时弊的无情揭露和辛辣讽刺。(三)《蜀道难

》的作意是送友人入蜀。(四)《蜀道难》的主旨是极写雄峻险奇的蜀中山川之

美。这些观点可分二类,前二种说法为一类,认为是有寓意的。后二种说法为一

类,认为是没有寓意的。

看来,对《蜀道难》的寓意和作年,目前要取得一致意见是困难的。(一九

九六年十一月二十日录)


状态提示:部分197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