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茫坝山隧洞
胥忖朱和吕筱仁两人正式联起手来,在宁秀狼狈为奸,是从宁秀城区内的一个城建项目开始的。
宁秀城区内的这个城建项目是一个隧道项目,主要是在横亘在宁秀城区的一座叫茫坝山山下打一个隧洞从而将山南北两面的区域连接起来,这样既可以将宁秀城区的有效面积扩大,又可以解决山南那面老百姓希望有一个进入主城区的快捷通道,山北主城区这面的老百姓希望方便到宁秀市医院就医方便的问题。可以说茫坝山隧洞完完全全是一荐民生工程。
横亘在宁秀城区的茫坝山既不高,从地面到山的最高峰也只有不到一百米高;也不大,从主城区的山北面到还是郊区的山南面(宁秀老百姓都叫山南面为“城后坝”)的直线距离不到三百米,但由于山势绵延较长,把宁秀城区生生地隔成了山北和山南两个部份。南北两边只是在城区东面一条由南向北流入宁秀河的周河河岸两边相连。周河河面虽然不宽,但两岸的地势非常狭窄,从河的西岸到茫坝山脚下,最宽处也不到一百米。宁秀的主城区都在山北面,山南面的城后坝面积并不大,能够有效使用的面积方圆不到两平方公里。
虽然城后坝的面积并不宽,但却有宁秀市医院、宁秀三中、宁秀九小分布在那里。
宁秀市医院之所以会修在和主城区相对隔绝的城后坝,主要是之前有一所教堂医院,宁秀市医院在这所教堂医院基础上逐步扩大形成的。解放初扩建宁秀医院时,本来也有把宁秀医院建到山北面城区人口集中的地方,但由于当时的医学水平比较低,人们对医院的认识非常局限,普通百姓对医院里病人病情传播的恐惧远胜于对就医不方便的恐惧,因而也就没有把医院从相对偏僻的城南面迁建到人口相对集中的城区内。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扩大宁秀医院规模时,仍然没有跳出传统思维的影响,没有想到要把医院改建到主城区来,只是由于当时老百姓就医不方便的呼声已经比较大,要求考虑解决主城区内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为顺应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在主城区的小东街设立了一个门诊部,以方便人们的日常就医看病,但医院的主体部分特别是住院部仍然在山南面。
随着人们思想认识和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人们对于就医不方便的问题反映越来越突出。宁秀城区里将近百分之九十的老百姓都居住在山北的主城区内,因为茫坝山阻隔,生病后就医不方便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为此,山北面的老百姓不断有反映,希望政府想办法解决就医不方便的问题。但在经济并不发达的宁秀,无论是搬迁一所医院,还是修建一条快速通道到城后坝的市医院,对于经济一直不发达的宁秀来讲,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尽管老百姓们一直在反映,但也只能是反映而已。这也才有胥忖朱为了检验他在宁秀的权威,而贸然提出搬迁医院的由头。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南面的老百姓也越来越觉得城南与主城区的联系因为茫坝山的阻断变得越来越不方便,他们也迫切希望政府能够想办法开辟一个城南与主城区联系的快捷通道,以解决城南群众到主城区办事不方便的问题。为此,经常有群众到安宁区或宁秀市的相关部门反映。宁秀还是地区时,宁秀市也即后来的安宁区人代会上,几乎每一届都会有代表提案,反映这个问题,希望地市有关部门能够采取措施解决。
但客观上讲,从山南面到山北面的主城区,只有东面狭窄的地势比较平坦,但要想在这一地段拓宽通行道路,不仅需要将河堤加宽,还必须撤迁大量的居民户。茫坝山的西面一直绵延到宁秀城区以外的地方,硬生生将山南、山北切断为两个部分。因此,在茫坝山的西面是不可能拓出通道的。要打通山南山北的快捷通道。最好的办法是从宁秀的衙前路军分区驻地边打隧洞,通过隧洞联系山南山北两边。但打隧洞不仅投入高,而且工程建设技术也还不成熟。因此,尽管宁秀市和安宁区的每届领导都会接到山南山北群众的信访反映,但却没有哪一届领导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葛洪涛到宁秀担任市委记后,和以往市上调整更换主要领导后一样,宁秀的老百姓特别是山南的群众同样通过多种渠道,反映他们的这一诉求,希望新来的市委记能够解决他们期盼多年的问题。
刚开始听到老百姓的反映时,葛洪涛也曾想过考虑老百姓提出的要求,把城市建设的重点摆在老城区。而要重点建设老城区,在茫坝山南北两面最近的地方打一个隧洞,将南北两面连接起来,是一个非常直接有效的举措,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宁秀城区的面积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大,而且也可以解决茫坝山山南山北群众的多年诉求。
这可以说是一种比较便捷的政绩途径,但却不能使宁秀的城市建设发生大的变化。
葛洪涛对宁秀的情况作进一步了解后,觉得以其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不如想其他途径。葛洪涛觉得只是在茫坝山前后做文章,有点小家子气,亮不出自己工作的大手笔,显不出自己工作的大政绩。葛洪涛自认为自己是从省上下来的干部,既然来自于大机关,考虑问题就应该追求高端大气,葛洪涛曾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说,只有用自己的大手笔,才能显出自己的大气魄,也才能做出大政绩。
确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