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 > 虐心耽美 > 乱明风云 > 第一百四十章 孙承宗的孙子
是,又朝魏良月那边瞧了一眼,方才和赵一朗坐回自己的位置。

高杰自打昨日见到孙乾光之后,就感觉他和刘玄则等纨绔子弟不太一样,只是一直忙着准备击鞠,临阵磨枪,没顾得上询问他的背景,此刻便开口问道:“魏大哥,那个孙乾光是什么来头?”

魏良卿闻言,面色沉凝地道:“他是帝师孙承宗孙大人的长孙!”

高杰闻言,恍然点头,这个孙承宗他可是知道的,北直隶保定高阳(今属河北)人,字稚绳,号恺阳,青年时代就对军事有着浓厚兴趣。在边境教书时,“杖剑游塞下,从飞狐(河北涞源北飞狐关)、拒马间直走白登(山西大同东)。又从纥干(山西大同东纥真山)、青波(河北清河)故道南下,结纳其豪杰,与戍将老卒,周行边垒,访问要害阨塞,相与解裘马,贳酒高歌。用是以晓畅虏情,通知边事本末”,可谓是个文武双全,大名鼎鼎。

万历三十二年,孙承宗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去年,也就是天启元年,他以左庶子充日讲官,进少詹事,成为天启帝的正式老师。

今年年初,沈阳、辽阳相继失陷于后金之手,孙承宗因为通晓兵法,又武艺不凡,被天启帝任命大学士。

他上任后,上疏条陈当时军事体制与作战指挥上的弊端,谋求改革,指出“兵多不练,饷多不核”,直言军队缺乏正规训练,兵饷物质管理混乱;“以将用兵,而以文官招练;以将临阵,而以文官指发;以武略边,而且增置文官于幕府”,认为一贯实行的“以文制武”军队管理方法失当;“以边任经、抚,而日问战守于朝”,指出“将从中御”的不妥,也就是边关将帅受限太多,不能自由指挥作战。

这三点正中当时明军时弊,天启帝虽然年幼贪玩,但在魏忠贤的引导下,也对孙承宗的上疏采取了积极认同的态度。

因此,孙承宗主张的“今天下当重将权。择一沉雄有主略者,授之节钺,得自辟置偏裨以下,勿使文吏用小见沾沾陵其上”,以及要抚辽西、恤辽民、简京军等,都得到了明熹宗的批准。

于是孙承宗亲临抵达山海关视察,认真巡视山海关及辽西经略王在晋所主张建筑的八里铺新城,又前往考察了中前所、一片石和黄土岭等处的战略地势,否定了王在晋主张“拒奴抚虏,堵隘守关”的主张,表示支持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主守宁远的意见。

孙承宗回到北京,即向熹宗明确阐述了其坚守宁远,以与觉华岛守军互为犄角、遥相呼应的战略计划,正式提出了“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战略方针,并建议解除王在晋的兵部尚书及辽东经略之职。熹宗接受了孙承宗的意见,将王在晋调任南京兵部尚书。自此,八里铺筑城之议遂息。

孙承宗对长孙孙乾光颇为看重和喜爱,此去山海关时,也将其带在身边进行历练培养。孙乾光年纪不大,却熟读兵书,并将孙家祖传的孙氏重剑修炼到了第四重,实乃当今贵族子弟中的佼佼者,和吏部尚书**星的孙子赵一朗有“京城双骄”的美称。

孙承宗虽不属于东林党人,但也熟读孔孟之道,和首辅刘一景、次辅叶向高等走得有些近,所以孙承宗便和刘玄则这些年轻人玩得比较好。

虽然魏忠贤很是钦佩孙承宗的文韬武略,常常主动示好,但孙承宗一样有着那个朝代文人的臭架子,不太看得起目不识丁的魏忠贤这位圣上的新宠大太监,对他的示好不假辞色,保持距离,两家的关系自然也就好不到哪去。

了解了其中的玄妙之后,高杰又远远看了看那孙乾光一眼,暗想如果他真如传言的那么出色的话,倒也值得结交。

正想着,就听一震鼓乐齐鸣声传来,魏良卿激动地小声喊道:“圣上来了!”

...


状态提示:第一百四十章 孙承宗的孙子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