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暗潮汹涌无人知

刘曦显然是低估了李白的作诗技能。

皇帝说作一首,结果那晚上李白至少作了二十首诗!其中还不包括周围的人因为不服气私下对他进行的挑战。相对的,年轻诗人消耗的美酒也不下十坛,让刘曦都有些怀疑作诗技能其实是需要道具“酒”来激活的。

李白洒脱不羁见识不凡,实在是一个很容易让人产生好感的人。更何况他现在没有官职,和在场的人也就没了利益冲突,大家以诗会友倒多了几分书生意气,少了几分阴谋诡计。灌李白酒人的几乎就跟钦佩他诗才的人一样多,到后来饶是李白酒量非凡步伐还是都乱了,手也抖得厉害,眼睛却是越来越亮。

“草民斗胆,想请……嗝……想请高公公……”

脱靴?皇帝差点脱口而出,幸好他喝的不多,没有忽略高力士想要杀人的目光。

“想……想请高公公送草民下去休息……以免……以免草民御前失仪……”李白的声音越来越轻,最后竟然趴在案上睡着了。

“要不,你扶他下去,你们也好叙叙旧?”刘曦用商量的口吻问身边的高力士。

“遵旨。”

高力士一反常态地做出一副恭顺的模样,倒让刘曦背脊发凉,不由自主地伸手把赵云拉近了一点。不过看高力士接下来真的小心翼翼地扶着李白走出御花园,刘曦觉得大约也许可能他们俩其实相处得不错?

就这样中秋赏诗大会圆满闭幕,表面上的大赢家是冉冉升起的诗坛新秀李白,这次大会之后不知有多少人要争相传阅他的诗。他现在虽然还没封官,但明眼人都得看出来,这个人入了皇帝的眼,一飞冲天指日可待。

暗地里,群臣回去之后不由琢磨起皇帝出的题目。贬外戚的皇帝不喜欢,捧外戚的皇帝也不喜欢,这么看来似乎只有一心宣扬法纪的包拯和诗文豪放辞藻华美的李白颇合皇帝的心意?李白暂且不论,包拯是皇帝的心腹,每隔三五日就要被召见一回,包拯的想法很可能就是皇帝的想法,皇帝这是打算……采用法家吗?

因为大焉高祖皇帝是推翻太祖建的国,所以一切法度都是采用数百年前,前前朝那一套,和前朝截然不同。这种法度上的复古虽然算不上坏事,但也让大焉的律法有很多空子可以钻,尤其是对士大夫的宽容和对奴婢的严苛,几乎到了不合理的地步,也让许多作奸犯科之人有机可乘。皇帝要改变现状,打算怎么改,改多少呢?

一时间,目光敏锐的朝臣已经开始给各地的门生和家乡的家人写信了,而左右两位丞相也在紧急联络各自的心腹,试图揣摩皇帝的心意,为未来一切可能发生的变化找到最合适的立场。这些变化都在悄无声息间发生,第二天的朝会依旧像过去一样进行,只是两位丞相似乎比过去更想要架空皇帝的权力,而众臣也对包拯多了许多忌惮。

另一方面,经过这次中秋赏诗大会,皇帝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把他祖母那边的重要人物曹子真彻底得罪了,曹子真回去之后立即对外宣称不愿为官,想要寄情山水。曹太后对此一筹莫展,也弄不明白自己的乖孙儿怎么就成了侄儿口中心胸狭隘的君王。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没过几日,曹子真和过去的朋友吟诗作画,恰巧遇上了长安城中风光无二的李白。曹子真讥讽李白竟讨好一个太监请对方在酒楼喝酒,两人公开又赛了一场。虽然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这也要是建立在双方能力差不多的基础上的。这一回李白一点面子都没给曹子真留下,他败得彻底,回去之后竟是一病不起,修养两个月后愤然回老家去了。

就这样曹家因为没有上得了台面的人只得暂时蛰伏下来。王、赵两家不断对皇帝施加压力,试图让皇帝老实听话一些,不要老想一些危险的事比如变法。皇帝则一心一意培养心腹,扩大自己的影响力。长安城中暗潮汹涌,年关却悄然而至。

过年了皇帝要做的事情也有许多,但最重要的是,新年之后他将定下自己的第一个国号,并进行生平第一次大朝会。

所谓的大朝会就是各地藩王以及所有五品以上的官员前往都城长安拜见皇帝的过程,其中还包括各地进献祥瑞,向皇帝提出这一年内应当表彰的人选等等诸多事宜。虽说此后每年的大朝会未必需要所有藩王和外臣出席,但这第一次所有人却是必须都到场的。此外,大焉的属国和关系较好的邻邦也会派使臣前来,在这次比较重要的大朝会上和皇帝确认今后两国之间的关系。正式主持大朝会标志着皇位的平稳过度,皇帝的地位从此受到天下人的承认。

因此,且不论那些繁琐的祭祀、封笔、派赏等等的仪式,摆在刘曦面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定下迎接参加大朝会各路人马的人员人选。长安城中还好说,外地的官员和藩王往往一过完年就会动身,有早一些的甚至会在长安过年。更有甚者,外国的使节最远的要提前小半年出发。朝廷方面必须派出得力之人安排这些人的食宿,并提前向他们传递一些信息。

因为来的人主要分三种。刘曦让以右丞相王庭为首、高力士为辅的一路人马去迎接各地藩王。右丞相代表了太皇太后,和藩王打交道的时间比谁都长,自然再合适不过。不过为了防止外戚勾结藩王,刘曦特意派出高力士,以自己亲信的名义和藩王们接触,同时监视王庭。

最近高力士时常


状态提示:第14节--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