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的是,他怎么会跟他们最恨的警察局的人打招呼。

“他是我的朋友。”明台冲着提问的学生笑得十分和蔼,“君子不以衣冠取人,古往今来都是这个道理。”说完歪理,他大步朝方孟韦走过去。

他从不近视,眼镜于他而言只是个用来掩饰情绪的饰物。因此,他没有错过方孟韦神情中流露出来的孤独。

“明先生,找我有事?”拒人千里的态度。

然而明台从来不惧,照样笑得春风和煦:“有几封家书要去邮局寄,另外还要买点信封和邮票。能不能捎我一程?”

伸手不打笑脸人,更何况明台虽然用的是疑问句,可对着他真挚的笑脸,有几个人能说出拒绝的话?方孟韦当然也没有能成为例外。

“上车吧。”盯着明台不过两秒,方孟韦就妥协了。

“为什么来北平?”方孟韦问得突兀,眼睛却没有看明台。

明台微微一笑:“为了我大姐的遗愿。”半真半假的回答,却因为曾经的惨痛记忆而显得无比真实。

方孟韦吃惊的朝他看过来。

明台的笑容比方才惨淡了许多,沉默几秒,他又说:“姐姐生前就想让我一直读书,等毕业了再留校任教,太太平平的过一辈子。她最心疼我了。”

方孟韦转回头,默默的开着车,半晌才说:“你姐姐现在应该高兴了。”

“是啊,只可惜她不在了。”明台说,眼里的遗憾隔着镜片都看得一清二楚。

方孟韦心想,妈妈对他的期许何尝不是如此?可惜她也不在了。

一路无话到邮局。

方孟韦停了车,明台却没有要下去的意思。侧过头,对上方孟韦疑惑的目光,莞尔:“孟韦,学校周末有讲座,如果有空的话,你可以来听听。”

孟韦眼睛先是一亮,而后很快就黯淡了下去,嘴角甚至挂上了一点嘲讽:“讲什么?进步和自由吗?我去听好像不大合适。”他若有所指的扫了眼自己的制服。在那群成天高喊着进步和自由的学生眼里,他这身警服和警服代表的势力,大概是他们眼里最反动最值得厌恶的存在吧。

“别担心,只是一些学术讲座。”明台戳破他的担心,“你还年轻,没有想过继续上学吗?”刚才说到读书,方孟韦眼睛里的向往根本遮掩不住。

“明先生,我是在册军人。”方孟韦语气生硬。

言不由衷。明台迅速做了判断,继续邀约:“讲座都是公开的,在册军人也可以来听。”他只管坐着不动,含笑看着这个沉默的年轻人。

“……好”方孟韦终于妥协。

明台站在邮局门口,目送着绝尘而去的汽车。脑子里却是那双跟明诚十分相像却又截然不同的眼睛。

中央银行北平分行方行长的小儿子,大名鼎鼎的飞行队方大队长的亲弟弟,北平警察局副局长兼北平警备总司令部侦缉处副处长。拥有这样的家世背景,这样的官职的人,眼神却和十几岁的少年一样,既清澈又孤独。让人看着心疼——想想他当年可算得上家中一霸,哪天不是活得热热闹闹的?可到了方孟韦这里,这样相似的家庭背景和年龄,怎么就长出了这么压抑乖顺的性子?

----

入夜,方孟韦辗转入睡后。那个没头没脑的梦境再次浮现。暗无天日的地道里,仍旧只有他一人秉烛独行。无边的黑暗中,他护着那一星烛光,心里恍惚有个声音在告诉他,他要找的人就在地道的尽头。

☆、第三章

“崔叔,又要辛苦你了。”方孟韦将装着红酒和雪茄箱子递给崔中石。“其实要不是公务在身,我应该自己去送才对。”

“不要讲这样见外的话。”温文尔雅的中年人笑起来也如春风拂面,带着沪上口音的官话,如同他的人一样,细腻柔和。“孟敖每次都会问起你,我想过再过段时间,他想通了就会愿意回家的。”

“嗯。”方孟韦笑着点头。其实他俩都知道,以方孟敖的性子,这个“过段时间”还真不知要到何年何月。“崔叔……”眼见着崔中石要上车,方孟韦忍不住又叫他,“大哥一个人在外面,现在飞机都很少能开,心里一定不痛快……你多劝着点。”

“放心吧。”崔中石微笑应诺下来,这才转身上了火车。

父亲和大哥都是倔脾气,大哥因为母亲和小妹的死怨恨父亲,父亲又拉不下脸来求大哥原谅,他夹在中间可谓是左右为难。大哥不肯相认成了鲠在父亲心里的一根刺,在家里不管他如何小意顺从,也难以让父亲的难过消减半点。而大哥那边……

方孟韦望着天空,仿佛那里会有大哥架着的飞机飞过。十年未见,他记忆中的大哥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模样,是那个在上海流落街头的时候也一心庇护着他的又温柔又强大的哥哥。然而每每思及此,他脑子里总会想起每晚的梦境,似乎在梦里头的他也对一位兄长怀着这样的孺慕之情。

可是那位兄长却似乎从未在梦里出现过。

更多的梦里,他总是拿着烛火去地道另一端见一个和他年纪相仿的人。那人身体似乎不太好,穿得多,还动不动就咳嗽,但说起话倒是条理分明利索得很。方孟韦并不清楚为什么他们两个大男人要偷偷摸摸的相见。更让他觉得奇怪的是,明明看起来是鬼鬼祟祟的密会,可讨论的却都是些朝堂政务。

梦里的时代也是昏庸当道,贪腐成风。那些扑簌迷离的利害关系,激流暗涌的派系斗争,在他听


状态提示:_分节阅读_2--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