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本质立现:为什么要叫除夕夜?要除掉什么吗?

齐杰拍了拍手:宾果,答对了,你很聪明嘛!

余飞一脸的自豪,大有我聪明故我在的架势。齐杰接着说道: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经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后来人们发现,夕兽最怕红色的东西,以及噼里啪啦的响动,所以每每过年,大家都贴红色的对联,放鞭炮,把过年的气氛炒的热热闹闹的。从此,夕兽再也不敢随意去村子里祸害人,人们也不用再担心夕兽的凶猛了。于是自此以后,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这一年人人都可以不用下地干活,不用工作,在家里休息庆祝,后来人们还组织了联欢晚会,俗称春晚。一边守岁一边看春晚一边吃着瓜子喝着茶,捧着各种零嘴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合合乐乐的,这就是过年的意义。

余飞了然的点头:原来还有这么一说,从一个传说,到一个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这个倒不错,那我们现在就开始组织承办这个活动?

齐杰摇了摇手:你先别忙,我们不光这一个节日,除了除夕,还有其他活动,你接着往下看。

余飞继续往下翻,又一个红头标题的策划案,上面写着:元宵佳节灯会?

齐杰点头道:没错,就是元宵节灯会。

余飞立即来了兴致,搬了把椅子坐下,准备让齐杰好好给他说道说道:你说来听听,这又有什么传说?

于是齐杰便又讲起了元宵节的来历: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有很多,小时候老人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说是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于是,从此以后,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正月十五。还有一说就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所以上元节要点灯。传说实在太多,我也只能记住这么多了。

余飞笑道:没想到一个小小的节日还有那么多的根源,那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我们要准备些什么?点灯吗?

齐杰道:上元节的习俗很多,可以猜灯迷,放河灯,华夏上元的美丽爱情有很多啊!有不少诗也是写上元幽会的。什么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之类的。猜灯迷最多的就是对对子,什么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除了猜灯迷,还有好多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也不尽相同。因为它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也非常的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朝。到了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所以我们有得忙了,光是舞龙舞狮这些项目就够我们排练一段时间的。还有,运河已经通了是不是?冰还封着,没有化,你沿着两案挂满彩灯,这个绝对壮观!

余飞听的津津有味,费昂却早已经在夜话之时听齐杰讲过一遍了。眼睛里的得意之外,看的余飞想捶他。果然,费衣冠不是个什么好东西。可惜了齐杰这块小白嫩豆腐,便宜了这只大灰狼。

余飞又接着往下翻,下面是齐杰用余飞提供的口述型联想场景打印机打印出来的灯会场景。打扮漂亮的小姐,衣带翩翩的佳公子,抬着软轿的轿夫,衣香髻影的美人儿。江中虽无画舫,但是冰下映着十里长河的彩灯,真是美的仿佛天上街市。余飞看痴迷了,真期待这个元宵佳节的到来,到时候说不定自己也能邂逅爱情了。不爱余大公子树大招风,别说他想邂逅爱情,就算不想邂逅,也巴巴的有人挤进来。如果不是躲在这个地方,不知道这会儿已经拒绝了多少了。唉,其实长太帅,也是很悲哀的。

翻开一页,下面竟然还有,又是一个红头标题,上面写着二月初二龙抬头。下面是齐杰给的注释:二月初二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华夏汉族民间传统节日。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庆祝龙头节,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食面条、烙饼、鸡蛋,庆祝春回大地,惊蛰出,清虫卵,去毒虫。

后面也有一个关于龙抬头的传说,据说要祭五谷神,设坛祈福祈雨。家里有孩子的一定要赶在


状态提示:分卷阅读12--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